作者说的是,用英语授课的选课人数最少,并没有说用英语授课足以成为某一课程比其他课程会更受欢迎。如果各种因素都差不多,而只有授课语言有差异,而选课人数有显著的差别的话,那么英语授课和选课人少之间的因果关系当然是可以成立了。
]]>谢谢老邓,虽然文章有点长诶。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太想参与到这个话题,但评论有一边倒的趋势,所以我认为即使作为少数派,也应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首先关于选学校这一点,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其中有很多因素的影响,全英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讨论这个并没有什么意义。另外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太介意现在的全英教育,即使它会影响到我的学习效率。至于原因就如同乔竹同学说的那样。英语很重要,这种教育能让我们和国际接轨。但我担忧的是如果继续加深英语的程度,我的专业知识会不会更受影响?毕竟英语差,起码能在国内混。专业技能差,在哪里都混不下去。第三,我们学校是所有学生的学校,它在考虑最顶尖的一批学生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英语比较差的学生?我们的这个决定是否是“民主”的,是不是因为不太光彩的原因,那些学生不愿意发声?这种改革会不会对新生不太友善?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最后,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到学校的能力?在本文中,我们清楚学校在全英教育上做得并不比其他大学差。在讨论中,根据一些同学的意见,甚至连我们的校长都没有资格教书。
]]>此文应几位热衷于英语学习(而苦恼于进展)的同学之邀请而写,感谢浅见提供发布平台(原先我是只打算电邮发给我这学期教过的同学的,如果他们有意见,我可以单独交流,不至于产生误解)。发布后,浅见编辑告知,当晚文章在校内浏览量极大,局部有爆屏转发,让本人有些惊诧,或是本人严重低估了同学的英语学习热情。Anyway, 幸赖同学们宽容和理性(让人欣慰),或者是出于为尊者讳耻的心态,居然迄今未见人拍板砖。
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外语学习上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困惑期(专业兴趣,我学过三门外语,除了英语可以用来谋生,其它两门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如今年届四十,知道无力回天,所以就懒得困惑了,夫子说了四十不惑嘛),所以对同学的失落感同身受。然而我在文中的基本意思是想提醒同学,环境是靠别人的,能力是靠自己的。香港也好、深圳也好,英语本身就没有也不可能成为Lingua Franca (社会通用语),所以,即便是校内语言环境的改善,在语言学习的帮助上,总体而言也是有限的。然而同时,对于大多数有英语开口症的同学来说,最重要的反而不是外在环境 (你连发音和吐句都没自信,把你扔到美国也没用吖),所以我个人认为,首要的事物是同学要自己给自己魔鬼训练:少一点幻想和清谈,多一点投入。给自己制定一个半年计划,去可可听力网下载点素材,疯狂呐喊,并持之以恒,才是最该做的事情。
至于教学语言,大学有国际化策略。譬如就我所知的通识这一块,我和我的同事都乐于满足同学需求,大多数选修课都将用英语开,而且以英语教学的科目上我们以后再也不会迁就学生。当然,我们有自己原则:传递知识是首要职责,保育母语是坚定使命。在人员构成上,一批口语极好的老师(什么伦敦腔西部腔)以及native speakers会充实进来。总体而言(我说的是总体而言),我们担心的不是教学语言,而是百分之九十八的RJ都选择中文写作、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日常会话都用Chinese的学生。
套用一句名言:“哎呀,我真是为你们着急啊!”
]]>或许有人不太同意楼上这位同学的观点,她的言辞稍稍有一点点激烈,但是确实是客观事实。个人承认中文学习的效率比较高,但是不得不承认,世界的学术往往是以英语为主导的,新的学术思想很多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的,因而以英语学习更佳。当然如果有人想直接在国内找个工作,那么可能不需要那么高的英文水平。但是对于想出国留学甚至在国外工作的人,现在趁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克服语言关,对于出国读研读博工作有着极大的优势。
]]>用中文学习更好,到这个用英语授课的学校来干嘛?
]]>个人认为,希望增加更多英语内容和逃避英语内容的学生(几乎)是两部分人。而原因,则在于我校对英语成绩筛选的不稳定性,一来以高考成绩的要求太宽松(比如我所在地区的英语要求分数线在985平均水平以下,作为龙岗中英文大学这标准至少应持平,甚至更高),二来则是高考成绩反应实际英语水平(尤其是应用水平)的程度太低,根据分数判断能力的方差太大。但是学校又不可能要求什么托福雅思成绩,我也不知道这怎么解决。而在个人层面,我作为优化英语环境的支持者,只能希望在学生内部尽量推广英语使用范围,做一些微小的工作,很惭愧。
]]>学逻辑和认识论出身的老邓,感谢同学批评逻辑问题和因果关系问题,哈哈。批评得很犀利,虽然不够charitable啦.
因篇幅所限,我没有交代更多的背景。其实开设通识科目之前,去年暑期课程结束时,我们专门在一百多名同学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伦理学和心理学(还有天文、相对论话题、逻辑、演化论和艺术话题)高占榜首。Dr Lee的伦理课(我文中提到的GED哲学课)讨论大量安乐死、同性恋、动物权益、企业责任等应用伦理话题,选了课的同学普遍评价很高。心理学,则是很多同学的挚爱(或许他/她们相信学了心理学后会读心?)
如果说课程负担很重,那所有的通识课负担都很重。很难成为一个客观的理由(当然也可能是一个理由)。
另外,我没有提到的是,其实几乎所有的通识科目,一旦老师有中文背景,而且一旦老师问同学,想用什么语言,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强烈要求中文。量子理论和社会学就是如此变成了中文课。
我没有说通识老师坚持一定要用英文授课。我们有自己的原则。
我也没有说以上的例子证明了龙岗学生逃避英语。我只是说,我有些“怀疑和腹诽”很多时候同学的英语热情有叶公好龙的因素。
另外一个inconvenient的理由可能是:同学发现用英语上课,要付出更多精力,而且难以拿到好的Grade,不如改为语言宽松的科目。如果是这样,也只好当作印证我的怀疑了。
欢迎批评,有空来看。事务繁忙,就不一一回应了。
感谢浅见的编辑 (虽然将“论坛”和“自媒体”区别开来有语义和逻辑上的含混,论坛形式的自媒体就不是自媒体了么?自媒体形式的论坛就不是论坛了么?白马非马?)
同感,毕竟也不是英语语言课,坚持英语教学似乎不足以成为某一课程比其他课程受欢迎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