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我在龙大上过的课有最高给了B+的,也有给了一半A和A-的。与等第一样,绝对分数也是可松可紧的。若保持紧的给成绩制度不变,就算改成绝对分数制,也改变不了学生成绩普遍偏低的状况。而且可能会更糟,像有些课的教授——这里就不点名了,考试出得非常难,最高分到不了满分的70%,且小组项目给分也很紧的情况下,最后的绝对分数一定会比等第让学生更不满意。
所以我认为还是percentile更具客观性,避免一些大学的50th percentile对应3.5/4的GPA,另一些大学却是50th percentile对应<3/4的GPA的差异。或者拉curve,把学生的成绩curve成均值、方差等都较为合理的正态分布,然后不转换成等第;不过这样做就跟percentile效果一样了,直接把curve后的成绩转成标准正态分布的“z”或者“t”值就能推断出percentile。
]]>好啊,那就在成绩单上显示排名和百分数也是我支持的,这也比等级分好。
]]>同一老师同一门课,应该保障考核方式的前后一致性
]]>真是内部差距仅仅局限于同一个班参加同一次考试的人之间,假如我们在两个不同学期学习同一门老师同一门课,就无法比较了,总不能让看成绩单的人去分类比较吧。试想一下,比较不同省份不同年份学生高考成绩,是用分数绝对值比较更好,还是用胜排名百分数好。
]]>随口举例罢了,至少在真实/公平两个标准下是这样
]]>更正一点,应该是40-50%的A和A-。这个比例正常是30%左右
]]>可是你的确是这么判定的… 「本来有更合理的选择,比如废除等级制采取百分制、废除成绩分布等做法」
]]>我并没有断定百分比比等级好。但是至少我认为,xx/100能够真实而又公平地体现一个人的原始成绩,体现了学生之间的真实内部差距。
]]>本人的核心观点在于两个词汇:真实、公平。显然,提前限制的10%的A是不可能真实反应所有成绩分布的。
]]>40%到50%A 假如学生的确十分优秀,十分努力,如非如此,我觉得也是不合适的。
]]>我记得很久之前,等级制是作为一个比分数制更优越的方法引入的,据说是为了不希望 同学们争一分两分之多寡,采用绝对分数制一样会产生很多问题,不同年纪之间无法相互比较。我认为直接断定绝对分数制比等级制好是不太好的。
]]>事实上,商科课仍然和实际有着很大偏差,仍然非常理论化,就比如管理学原理。GPA本身就不是用来考察实际能力的指标,而是有其他的比如case competition,商赛等考察实践能力的指标。
]]>…商学院大部分课程难道不都是期中+期末吗?有哪门课presentation占了30%以上的。另外说到presentation这种教授主观性这么强的考核,你希望教授的主观性全部反映到percentage上面去吗(在cumulative的情况下)?另外GPA本身代表的是成绩没错,但是商学院课程下GPA代表的是对商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这些不可能和实践分开。
]]>商学院的课大部分内容并不是考试,有很大部分都是presentation。同时,GPA本身就是代表成绩,想提升自己的同学大可以参加实习/创业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履历。
]]>但是也更容易受偶然因素影响,这些偶然因素对于评核一个人的ability的fairness是不利的。另外percentage的情况下,学术研究的同学相对实践的同学来说也更占有优势,对于想实践的同学,以前知道只要保持自己的performance在一个range之内就好,空出的时间还可以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然而在percentage的情况下对他们的压力会更大。GPA本身不仅作为学术研究申请的参考指标,也是Career recruitment的指标之一,如果cumulative GPA只代表一个人的学术研究水平,至少对于商学院学生来说其实用参考性会大大降低。
]]>然而Barick就这样挖了一个大坑
]]>至少percentage grade更公平,因为每个等级内部的前几名和最后几名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
]]>成绩要最大程度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这个当然是理想状态。然而就像你说的,制度会对人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percentage grade看似可以直接精确反映自己的真实状态,然而实践起来会让人更在乎自己每门课的绝对成绩,因为也许多一个percentage就能比自己的同学多争取到一个exchange的机会,这从某种程度来讲和你的初衷是有paradox的。
]]>对于这学期的Apprenticeship 120个人enroll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上学期开的课中,Eliot明显把所有课的人数都压缩到了20人以内,就是为了获得绝对自由度。今天和Shilu聊到Eliot给的grade distribution,大概是40-50%的A,但是课程委员会依然建议他降低这个比例
]]>我的本意是成绩分布必须要真实,采取percentage grade就直接反映了自己的真实状态。
]]>至少Eliot还是获得了比同僚相比更多的自由度,在这么课上。同时,以后CIDE的任何课程也不用遵从grade distribution,对吧?
]]>Startup这门课是Eliot和沙田的collegue开会争取到的修改成绩机会,最后实际修改的成绩也不多,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没有改变。那门课的人数也刚好是在人数上限边缘。
]]>但其实等级制度的rationale之一就是为了rule out accidental factors,避免因为个人波动而影响绝对成绩。比如这学期你的状态有所波动,但是大体上依然在可接受范围内,我依然愿意认为你deserve这个grade, 处在成绩线边缘的相对是少数情况;而percentage grade反而是精确到每个分数,这样会让大家更在乎自己每一科的performance,跟自己的同学分分必争,难道不是跟你的本意相差更远吗?
]]>也有一学期选六门最难的课然后依然拿GPA 3.97的同学。利用制度刷GPA的人其实并不多,选课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脑子里想的是这门课对我的专业和未来是否有用,而不是这门课的GPA贡献值有多少。GPA会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必然存在,但它更多是一种顾虑而不是选择的先决条件,也不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唯成绩至上者。
]]>至少应该给教授更多自由度,比如你们的How to Start a Start Up 吧?
]]>我个人推崇的不是等级分数制,而是直接采取绝对成绩值,即直接显示xx/100的成绩
]]>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