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对于像这样出现在网络上的文章都是一扫而过,因此如果是想粗略地浏览一遍,只用看加粗的字就能大致了解我的理念了。
八个月以前,当我刚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样一所特别的学校时,我就期待着,在这个“结合香港与内地”的大学里,有一个怎样的学生会,该有一个怎样的学生会。随着自己加入执委会公关部后的逐步了解,不得不说,相比内地绝大部分的高校,我们的理念和架构走在了前面。然而,相信大家对于学生会都有一个共识:年轻的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学生会的这条长路上,首先要做的,是多一些对问题的关注,而不是热衷于“搞活动”。不同于社团,学生会的使命应该是团结同学们的力量,推动学校向一所“民主、多元、独立思考”的大学前行。我理想中的学生会,是成为同学们的“发声器”,让每一位同学的心声都能被听见;也是成为同学们遇到校园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组织。
学校目前就面临着一些问题:各类校园事务投票率低、垃圾邮件泛滥、Moodle时不时地罢工等等,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网上吐槽,但吐槽过后呢?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等着一届又一届的人继续吐槽。我们需要一个有力量的“发声器”,这个“发声器”就正是学生会。然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我们从小成长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很多事情更愿意藏在心里,不愿意说出来,这使得我们的意见更加理性。然而即便是这些更为理性的声音,经过了内心的斗争、纠结之后,也由于我们的羞于表达或者根本不习惯去表达,而埋在了心底——即使它们可能改变这所学校、推动她更好地发展。勇于发声,并不是鼓励大家一言不合就开始撕逼,而是为了形成作为一个校园公民的权利意识,所以这里的“声”,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之声”。对于一个追求“民主、多元、独立思考”的大学,这一点至关重要。
作为这所年轻大学的第一届、第二届学生,甚至可以说是前五年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因为我们现在的一举一动,极大地决定了学校未来的走向。我们是开拓者,也是奠基者。我跟一些同学平时半开玩笑地说,在我们学校,一不小心就能搞出“第一个”。然而这“第一个”是好是坏,无疑是要看我们的努力的。
那么,好的学生会就单单意味着能及时解决同学们的各种投诉吗?这样看就太狭隘了,况且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校园和谐,没有什么需要投诉的地方。好的学生会,应该还意味着发扬这所学校好的地方,改正不好的地方。比如公共场所的私人物品摆放问题,道远楼负一楼摆了一大堆没有人认领的失物,丢掉固然不好,一直摆在那里又可能毕业了都没人去领。然而这些事情只需要日常多一些小的提醒,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就比如图书馆的占座问题,还有上周在图书馆二楼出现的防火闸门旁的提醒纸条,都是通过微小的提醒,让大家潜移默化地达成共识,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学生会不一定要什么事都搞出“大新闻”,因为搞出大新闻往往说明要解决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能在小问题变大之前用小的举动去解决它,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的学生会是特殊的,但我们的特殊不应该体现在无路可循,而是能够突破不同传统学校的界限,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我们的道路。我所理解的学生会,既不像内地大多高校那样太专注“搞活动”,不关注校内问题;也不像不少港校那样过分专注政治议题,给人离地的感觉。在推动学校民主发展的路上,学生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每一步,需要每一个同学共同努力。在这样一所年轻的大学,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充满可能,一切声音也都应得到尊重与重视。
如你所见,这是一篇纯谈理念的文章。在学生会工作的一学年里,我发现了学校以及学生会内部不少的问题,也思考了自己的解决方法,这些都记录在我的工作笔记本上。之所以选择不在这篇文章里展示出来,是希望在一两分钟内,同学们能更多地了解我希望建设怎样的学生会执委会。至于如何建设,期待周五你的到场,聆听我十五分钟的阐述。
后记:
这篇文章过于专注谈理念,本意是想表现我所理解的学生会要侧重些什么,没想到一不小心成了七位候选人中的“非主流”。显然缺少了具体的方法让大家觉得很“虚”,所以,感觉很有必要另写一篇文章来具体阐述实践方法,算是上一篇文章的补充,也是对刘涵委员长所提问题的回答。
嘻嘻那我就只看了加粗的部分?
哈哈那期待周五能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