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委会承自学生会“为学生服务”这一理念,是执行的主体自不必多说。
所谓一流的学生会做引领,二流的学生会做服务,三流学生会做活动。其实笔者觉得划分意义不大,有个检验标准值得提出,那就是能不能做好才更适合区分一流与二流三流。
引领做不好,引入歧途,做的再高调,依然不是一流的学生会。二流做服务,三流做活动,如果做得好,学生受益,学生会受益,也自然没有同学觉得这样的学生会是不好的。
总而言之,从实际出发,把该做的做好,把同学们希望做的和没有预料到的做好,不能不说是一个良好的学生会。思潮的引领更重要的也是由学生会的行为而带动的。
组织
执委主席团,及其秘书处,财务处;执委五部,及各自的财务与秘书,通过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的形式形成了似乎等级分明,层级森严的结构。
纵向来看,如果按照设想,这不失为一个上传下达,上下结合的相当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但从实际看呢,我们不是官僚,学生会成员之间更多是以 同学 或 朋友 为纽带相互连通,也就不能以一种纯理想的政治的视角去操作运行。也就会出现相当多的上下之间的麻烦冲突。冲突之后,如果主席团没有绝对的权威,这样的的争议多半在双方的互相妥协间不能以optimal的形式解决。冲突一个原因其实也是视角的不同,在不同的地位难免看的景色不同,无论你现在是否承认,都必须指出在不同的职位有着不同的考虑。但有的时候确实因为考虑过于周密而忘记了初衷;有的时候因为考虑不周全而会产生极端激进的思想。
从横向来说,组织的运作就会出现极大的问题。因为从法理上各部门是直接与自己上层主席接触,并通过主席间交流决策来进行部与部之间的交流。无疑,从设计上来说部与部之间的合作被法理所限制。尽管在实际运作中部与部之间突破这样简单的隔阂情况是存在的,但是部与部之间相互合作的动机、能力与沟通效率实在堪忧。
从两个方向看目前的形式都似乎不是一个合适的组织结构形式。
但更根源性的问题,却应该归咎于缺乏一种 “力” 的扭结。前面笔者提到学生会成员多以“同学”或“朋友”关系为纽带,因为这种关系对于日常的生活是足够的,但对于一个高效运作的民主机器来说是不够的。
其原因在于:同学 关系的脆弱性。同学 关系并非代表一种因为share共同的价值而促成的关系,而是仅仅因为共同学习而将两个人扭成具有一定相同目的性的纽带。所以如果在未进化成朋友前,同学关系十分脆弱,很容易因为“政见”的不同而造成分裂,而这种割裂是中国人不想看到的,当然这是出于很多实际的考虑。
对于 朋友 关系,朋友间必须存在比 同学 更紧密的联系,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出于“政治”理想上的惺惺相惜,这样的友谊在学生中会有坚强的凝聚力。然而更多的,却是因为朋友间的人情世故而导致“当权者”无法以最公允,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判断不可测事件。因而也就丧失了民主机器运作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
题外话:学生会
笔者看来,学生会有民主的内涵与对民主极力追求的会员,但尚需需要考虑我们追求的民主,是完全自由的民主还是集权下的民主。
不难看出,目前学生会运作上在一般情况下属于集权式民主,学生会中上层会针对不同事件做出不同决策,很多事情未经过同学知悉便已然形成结果。不可否认,这样的集权行为对某些追求全民民主的同学进行了精神上的摧残。但这样的民主运作模式是大多学生会都较为认可的相当有效的模式。
但关键在于这样的模式,如果缺少了“内核”,很容易转向闭门造车的窘境。学生会既要为同学服务,然而却在很多事情上割裂了与学生的联系,由少数人所谓的“精英政治”来决定其余大部分同学的利益诉求结果,笔者认为是欠妥的。
其表现在于,行政系统的封闭性,行政的不透明化,重要事件的“精英政治”,学生代表的边缘化,学生会“高层”与学生群体的割裂,学生会内部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沟壑。其实这些也正是主席团候选人们所着力要解决的一些疑难杂症。
这些也正是组织层面的掣肘。但仅治标未必能治本,保证集权式民主正常高效运作的东西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要发掘出那样的学生会的“内核”。
除了一些小的瑕疵,当下学生会的组织结构无可厚非。然而“统御”组织,发扬民主需要一个首先能凝聚,统一学生会思想、行为的“力 ”,再能凝聚尽可能全体同学的 “力 ” 。无此 “力 ” 则学生会积垢留存,虽有此 “力 ” ,笔者不敢断言学生会面貌焕然一新,但势必会使现有复杂体制显得不复杂,使低效的做派尽量向高效的民主靠拢。
新一届委员应当重视这组织上出现的缺失,首先将学生会自身组织搞好,才能将学生工作搞好。
因笔者认知有限,故以上看法难免狭隘,单薄。若幸得大家同意,自是十分欣慰;若诸位有不同意见,尽可提出并协助修正学生会工作,笔者十分欢迎。
最后一个问题,在 组织建设 与 为民服务 之间,选择一个优先发展的项目,并给出你的理由。
所以我还是认为为民服务要更优先
但我觉得组织建设是为民服务的基础,一个不健全的组织难以为民服务啊?
学生会很多问题针对学生利益在做,现在以同学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同学们却还在抱怨学生会不够。那就很有必要谈谈为什么不够。其中一个原因在我看来就是组织力度,还相当差。体制内没有一个核心的“力”,就难免对“体制外”的同学提供团结的有力的服务。这是本文的着眼点
Insightful! 评论的非常到点上!
今早一想,其实我们去年一直以来的出发点就是为同学们做好事,为学校做贡献。为什么这样一个单纯的出发点会落到现在的境况?这无疑是因为不健全的制度阻碍我们的初衷转化为实际效用。所以目前的确是应该重组织的。在重组织建设的同时也不忘切实地关注同学需要,这样才能慢慢挽回学生会形象和同学们的信任。
除此之外,文章还让我多想了两点:
一个是高效集权和自由民主的矛盾。没有多想,就想到了一直以来中美之间的对比。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议题。
另一个是“力”的缺失,我觉得提的相当的好。这个“力”不仅仅关系到组织不同部门的凝聚力,也关系到组织内成员工作的动力。现在就是找这个“力”,可是还是没什么方向,只能暂时先像当年牛顿用“上帝之力”牵强解释一样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上。不过这不会是持续的。
最后最后,其实最想提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同学的素养是否已经成熟到能够handle好民主了?
这个可能还是一个同样fundamental的问题啊。
现在这样的“力”真的很难找出来,我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方向。但运气好的话,这样的力可能寄托在高涨的激情、共同的目标之中。当然这样也显得浅薄了。
最后的问题十分必要!我忽略了这样关键的问题!真的并不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有所考虑, 发扬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