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各位候选人发表在浅见上的文章,很高兴看到你们都能对学生会,特别是执委会,已有或可能产生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应该说,从对服务同学的热情以及对问题的思考两个方面,你们已经基本具备了主席团候选人的基本素质同时做好了当选的心理准备。但我对你们的文章,或是竞选纲领中的个别部分还是有些疑问,希望能得到公开的答复。这一年担任委员长的经历让我对学生会这个组织有着更深的了解,在这里提的问题会从更实际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够让你们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一问提倡回归理性期望的肖天毅:如何在“无个人回报”的情况下保持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
正如你在文中所说,国内大学学生会一定级别以上的成员可享受加分保研的特别待遇,我们不提倡这种做法,但不可否认它对学生会成员积极工作努力上进的推动作用。在我们的学生会的建设初期,对leader而言,权力无法“套现”,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比例(注意只是对个人),该当如何保持初期的抱负与热情?对干事而言,长期从事某项或几项单一工作极易造成乏味,由于工作的重复性,能力的提升在一定时间后也会达到瓶颈,此时干事做事几乎毫无动力,又当如何?对上面的问题,“责任”是答案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希望你能提出一些除了责任之外其他的想法。
二问从执委会自身条件出发的王紫琪:社团独自举办活动时社联应该起到何种作用?社团没有活动时社联又应起到何种作用?
在你文中关于执委会和学生会外其他学生组织的部分有讲到“属于社团的权利和自由也应该完完整整地为其保留并保证其顺畅使用。执委会该做的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哪些是属于社团的权利和自由?哪些又是“必要的帮助”?这是对上面问题的延伸,希望你能有相对具体的想法。
三问对学生会整体问题有所见解的雷雨田:换届之后新部员该当如何产生?未当选部长的其他部员又当如何?
“各部门干事由新部长完全决定,若非该部门成员当上某部门部长,该部门的所有人事将很可能被重新安排。”从何处得出这一结论?在没有“原部员”的情况下,首届情况确实如此,换届有了“原部员”之后问题的处理方式自然将有不同。而且文中只考虑部员留任可较好解决部门工作的传承与交接问题,并未考虑个人工作意愿问题。希望你能对这个问题有个成熟具体的想法。
四问从学生本位出发的李铿杰:学生会的“温情”具体表现是什么?现在的执委会中是否出现相关问题?
首先,我问多一个问题,文中“学生会的权限争取问题本质上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任问题,这种信任的部分缺失可能是由于学校的特殊性质导致的,务实而不无中生有是我们能对不信任做出的最好的回击。”这一段中“权限争取问题”“特殊性质”“无中生有”这些名词我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本质是否是信任问题也持有保留意见,希望你能找机会对这段话做一个解释。再说回问题本身,你在后面提到的“温情”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我希望你能有一些相对具体的想法,而不是流于宣传表面。
五问从理念出发的罗锴立:如何改变同学观念,让学生会真正成为“发声器”?
文中你只对理念做了简单的介绍,而这几点理念莫说对主席团,即使对所有同学而言都是清楚而无需过多宣传,反复提及的,同学看重的是对理念的贯彻方法。希望能有一些实践方法来贯彻这些理念。
六问重在执委会建设的谢江东:暂且抛开自身的问题,执委会能从哪些方面给予同学“利益”?
我有此一问是由于你“任重道远”一文中通篇介绍执委会或学生会的发展,这些对同学当然是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广大学生会会员的实质性好处。不谈已有的举办学术讲座,处理学生权益问题,辅助社团举办活动等作用,你是否有能给同学带来更多实际帮助的想法?
七问能对执委会相关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周锴程:从日常工作与举办活动两个方面,部门之间应当如何合作?
在你的竞选纲领中有提到两点1.要加强内部人员流动性 2.部门合作举办活动 在这两个部分,是否有考虑过部门干事自身工作意愿以及活动相关权责问题?固然你的两个想法看似能够提高工作有效性,但从实际出发,上述两点是想要做到合作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而合作本身又分为日常与活动两种情况,希望你能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虽然上述的七个问题都是从候选人纲领中引申而出,一对一的提问,但是希望所有候选人都能对全部七个问题都能有所思考。这些也是在这一年学生会的发展实践当中我们发现的,或者说希望解决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背后的复杂性,所以回答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其中的很多我们上一届的领导层也同样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我针对你们的文章提出这七个问题,并不是刁难,而是希望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让你们能对现状有更清晰地了解,对将来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最后,真的很高兴看到大家对学生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学生会事业的热情,不管哪几位当选,都希望能够坚定的承担这份使命,保持这份热情,在不断探索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刘涵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会常委会委员长
2016.4.28
Editor’s Note: 此标题系浅见编辑所加。
第一个问题放着我来。做社团没工资为什么那么多人做的那么开心?因为兴趣,因为成就感。做不好失望了挫败了看不到希望了僵化了自然就没动力了。所以我觉得把大家进学生会部门时的期待落实下来,让学生会有存在感,这种成就是对辛苦付出的人最好的激励
这么棒的回答请来三万个赞好吗
其实有点不是很懂后面的“期待落实下来”这句话?是落实同学们对于学生会的期待?还是落实竞选者对于学生会的期待?学生会确实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而且也跟社团有区别,不能单纯依赖兴趣和成就感来支持,感觉有一点太浪漫主义了。而且社团如果单纯依赖兴趣的话也不能保证它的正常发展。
是他们自己的期待。大多数人进学生会工作的时候,都是想着做成点什么的。但进去之后发现自己只是机械化地工作,身边的人似乎也没怎么感激自己的付出,想做的事情也落了空,自然就没有动力了。至于“社团”,不靠兴趣、不靠友情纽带,那靠什么撑?
当然有物质奖励当然是更好的,但往往没有。
完全靠兴趣,对于成功的渴望来维持一个组织并不是很现实的事情。 社团和学生会不能完全类比,社团可能有自己兴趣存在,但是这个时代以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兴趣较为少见。
谢谢你的提问!我是大二的候选人,肖天毅。
我先回答“如何在“无个人回报”的情况下保持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这个问题。分成两部分,leader如何自我激励?然后,如何激励member?前面已有不少回答,是从个人角度,给出了责任感、成就感、兴趣几种答案,这些都有可取之处。我的回答分两部分,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
个人激励:
我想补充的是,责任感有两种,一种是为职责负责任,既然担任了leader,在任期内,做应该做的事情,另一种是为信念负责,不管事情有什么阻碍,就是愿意去做,因为秉持着信念,认为这是正确的、有意义的、值得做的事情。我认为这两种责任感,第一种足以“守业”,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但遇到困难和阻碍,会有倦怠、疲惫。第二种可能“开疆拓土”,无论是受到挫折还是取得成就,都能坚定地做下去,甚至做额外的部分,因为是遵循自己信念的事情,认为应该对自己负责,坚持和笃行自己的信念。
对于leader自己,第一种责任感一定要有,才足以承担一份职责。第二种责任感也很需要,挖掘出自己的信念,坚持它,坚持做符合信念的事情,能够长久地激励自己。
团队激励:
每个人最初的动机可能不尽相同,不是每个人都能持久地激励自己。这时候一个良好融洽的团队氛围,也能发挥重要的激励作用。团队建设很重要。和相熟悉的伙伴,秉着共同的信念,去做一件事情,不同于接受上级传达的命令去完成一个任务。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倾诉苦恼互相鼓励。这也是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团队的前提之上。
团队激励是辅助作用,关键还在个人激励上。为别人服务是一件道德上受夸赞的事,但是在这么多的机会成本面前,这点光荣/虚荣往往显得有点不足,不足以推动人去志愿服务,除非自己能找到信念。其实决定参选主席团之前,我犹豫了很久,我怕我是一时心血来潮,不确定我能做到整整一年的不懈努力,因为这是一份很重的责任,辜负不起。两周准备下来,感谢这么多同学和老师跟我分享对学生会的想法,一点一点的触动,真正决心参选的是那一瞬间,“趁还来得及,不要后悔”,这莫非就是信念的体现,那些一时放不下的opportunity cost都放下了。决心参选,必是不管多少困难,定把学生会的工作做好!
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务实的执委会!
个人比较关心学生会的传承问题。现在每年换届,而每届主席团、部长等却不从内部产生。这种方法或许是给了一些在大一错过机会进入学生会的人一个平台,但我想这不完全是一个机会的问题。而是一个传承的问题。
其一,主席团里的成员如果不能从部门底层开始做起,恐怕难以在身处高位时候从一个更实际的角度考虑问题和进行统筹。工作内容、理念的传递出现断层,每一届信任的主席部长都按照自己喜欢自己习惯的来,这对于年幼的学生会来讲无法起到一个稳固基础的作用。相反,这反而让基础更加脆弱。
其二,文化无法得以传承。感情淡薄的团体留不住人是自然的事。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在团队里做再多的建设恐怕也只会事倍功半。学生会内部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理念和文化,这些都是应该被传递下去的。但当现在每年选举都有大量新人(从今年来看主席团超半数都是第一年未在学生会里工作的),前任成员很难与新任成员进行有感情的沟通,工作的交接只是工作汇报和文件的交接,流于表面。这样的选举制度下,一届与一届之间的感情联络越来越少,工作理念上暂且很难有什么共通或者交流,更不用说什么文化的传承。
只怕久而久之,学生会变成了一个四周全是高墙的空白的屋子。每一届成员进来工作,把所有的想法、策划、反思全部书写在白墙上。现在我要离开这个屋子了。墙会被重新粉刷,一切又变成了全新的,等待迎接下一届成员。他们或许会有突破,但我想更多的是会重犯过去的错误。跌倒又爬起,一年又一年。看似很努力,其实也只是还在原地而已。
呵呵所以被部门底层拒绝的人连竞选的机会都没有?
不我当然不是说不让被底层拒绝的人来竞选。而是希望新一届主席团能够考虑一下传承的问题。也许可以从更好的方面解决它。我在部门做了一年,对此深有感触。并没有什么恶意。
去年收人的时候,考虑根本不是传承的问题,而是工作适用度优先,我们缺“写文书的”,所以选了在履历了写了擅长文书的。然而那个岗位并不是“文秘”。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基本不会有人觉得自己的决策组织力不行,所以收人的时候倾向于什么就很明显了。
最后一句不是很明白…
说太明白有些人面子不好挂
理解。
当然我发这么多还是希望候选人能对这个问题产生思考。我个人确实对现在一种选举机制有一些些失望,但对于候选人并没有恶意。希望不要误解我的主意。工作了一年要离开了,当然希望学生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谢谢你及时的回复~
我不确定有没有把你说的理解地很清楚。是否是在说招人时只注重了该职位所需的单方面能力而未注重传承?(如果我理解是对的)从招人方面怎样可以表现注重传承?如果愿意的话,是否可以再解释清楚些。我相信大部分的管理层人员也很愿意听到同学的质疑声,这对新任的同学也很有意义。面子的问题不用太在意,不直说人名即可。
基本上把我的意思说出来了,该质疑的我去年就质疑了。真有想传承的心,选出拟接班人,然后倾斜资源帮助竞选就好了。
其实培养机制的话,要根据以后主席团、部长的参选主要构成者(大一还是大二)来制定。而且传承的事情可以半年后考虑完全不迟,把当选后的半年办好才是当务之急。传承的话,只要有那份心,就可以办的下来。但前提是,真的有一些珍贵的东西是值得传承的。
请把话说清楚,不要这么阴阳怪气
能理解的人自然看懂了,理解力差的请不要怪别人阴阳怪气。
我倒是觉得收人的时候考虑传承问题太早了,出于顺利开展工作的需要对职位有一定的倾向性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做了一段时间的基层工作之后尚觉得有这个责任去承担交接任务的人都是殊途同归的,对新人的培养也要经历一定时间的观察。至于选出拟接班人的做法有利有弊需要研究。
只是我不确定没有从底层做过的人会不会就跟从底层做上来的人一样合适甚至更优秀。
其实你不必担心,一个在学生会内部做过事情的人所给出的观察和方案会更加切合实际而且他们会更加清楚这个执委会的运作缺陷和优点,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竞选优势了。
那就期待一下明天的竞选吧~
并不没有参选机会,而是选上的几率比较低,而且就算选上后也需要一段时间磨合。
看到几个给我的回复树往下拇指的,随意吧,我就是有不满。就两会选举前一天我们造访了各个寝室听取了大家对学生会的吐槽。有两三学生会部门的成员表示自己根本就像个零件一样,“被指派任务,完成任务”,有时候设置任务要求时间截止点根本不考虑被指派者的感受。甚至有人表示连部门的其他人都没机会见几面。这种情况下无非只是对手里的活更加熟悉了,感情怎么会浓厚地起来?淡泊的感情,淡泊的文化,不单是因为选举的制度,而是决策层如何对待部门里的其他成员,摆正他们的身份,你收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是共事者,而不是单纯完成任务的机器。
你还是too young,难道学生会决策层就这么狂妄?学生会就这么冷酷无情?你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是不是制度的问题!在分工明确的科层制下,为了追求效率,决策层不得不这么安排任务!如果像你说的那样,要“摆正同学的位置”,只会有三个后果:1.团建支出暴增;2.学生会办事效率大幅下降;3.因为决策权分散的缘故,部门成员每周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公务上。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善学生会的现状,就得从制度入手进行改革,而不是招一些唯唯诺诺的人当决策层。决策层的人难道就不辛苦?任务来了,不管自己其他事务有多忙,决策层总是得抽出时间分配任务,很多时候为了不麻烦属下的部员他们甚至选择了自己承担这些任务。其实,你如果进了学生会,你就会发现,并不是决策层不考虑你的感受,而是各种任务不考虑你的感受。难道非得等你清闲了,有空了,你才会去落实工作?你要为同学负责!这一句口号就决定了你不能事事自作主张!
你大概没理解我的意思,第一,听取想法不等于让所有人参与决策。第二,如果要强行把团建完全等同于花钱游戏,这样的团建是不走错了路。
再说决策层指派任务,就我看到的而言,有些任务,早就可以预先通知的,不通知;有些任务,明明延后一天也没事,就给一个很窄的ddl。倒是往往不考虑被指派者是不是刚好很忙。然后事实证明这些任务早一天晚一天也没给全体学生带来多有感觉的影响。
我说过决策层不辛苦吗?在辛苦这方面,我丝毫没怀疑。
还有说我too young的,我听了多少遍,“这件事我们做过了,你不知道”。你不说?我怎么知道?那次造访听吐槽,百分之八十的寝室和我说“感觉学生会没啥存在感”。
为啥我总觉得有人把“我知道,你不知道”当成一种优越。局外人一无所知,这样怎么提高全体学生的对学生会的关心和积极性?
这一年以个人的身份和学校、学生会打交道。我确实没那么懂,但也不是轻易可以被冠上too young的。
从三两个人的主观评价就以偏概全认为学生会所有部门所有机构都是如此 有点不合适吧 而且讲道理 学生会是工作的地方 部长主席关心部内会内成员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但布置任务的时候就考虑不得你主观的因素 工作到你手上 要求什么时候完成就得完成 而且不见得我把截止时间放在凌晨三点就是没人性不考虑别人吧 事情大多可以提前点做啊 所有人进来都是身担责任的 责任在你身上 你就是熬通宵也要搞完 这是你当时选择进入学生会就该知道的就该准备好的 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商量的 如果总觉得部长主席布置任务就该考虑部员的个人情况的话 未免太take it for granted了 当然我觉得部员的情况是该考虑 但不是这么理所当然的认为就应该就必须 考虑是情分 不考虑是本分
确实是如此,但你不去考虑部员的情况,人家的motivation就被你消磨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想做好学生会,就必须去考虑部员的情况。当然不是说迁就,大事急事当然通宵也该做,但那些无痛不痒的事情,或者说是你看来很重要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无所谓的事情,在部员不方便的时候慢一天缓一缓是绝对应该去体谅的。
动力被消磨不是上级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如果你认为换一个管理层就可以解决问题,你就是在提倡人治而不是法治。学生会的兴衰不应该由某些人决定,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法治,你同意吗?
另外,你说大多数人认为不痛不痒的问题就可以缓一缓,我是反对的。在工作中,部员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工作纪律,否则部门就会瘫痪。
结果就是今天答辩会都没人来,我都不知道该说啥,法治很重要,但哪个国家的开国元勋不是个人魅力卓绝?光靠一套法去死板的地执行,会成功吗?
看到今天到现场的人那么少很无力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your member,and then,motivate them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十分感谢您的提问,我是大一的主席团候选人,雷雨田。
首先,我先问答一下针对我的换届后新老部员交接与传承的问题。
• “各部门干事由新部长完全决定,若非该部门成员当上某部门部长,该部门的所有人事将很可能被重新安排。”从何处得出这一结论?在没有“原部员”的情况下,首届情况确实如此,换届有了“原部员”之后问题的处理方式自然将有不同。
关于这点,我并不否认在换届后有了“原部员”之后问题的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我想提出的可能性是当一个非该部门成员当上了该部门部长,由于其与原部员并不熟悉,那么会不会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况?所以我才提出,若是将部门干事的任免权完全交付于新部长的手上,一个部门的兴衰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期内部长的个人能力与个人判断。而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制度下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不应如此之大。基于这点考虑,我提出了弱化新执委会部长对部员的完全任免权这一点措施。
• 文中只考虑部员留任可较好解决部门工作的传承与交接问题,并未考虑个人工作意愿问题。
个人意愿问题我是有考虑过的。但是个人的意愿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受他人意志的转移,即若原部员不愿意留任,无论是新部长还是新主席我想都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因此也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 最后我想就“换届之后新部员该当如何产生?未当选部长的其他部员又当如何?”这一点简要说下我现在的想法。我认为换届后老部长可在老部员中推荐留任人员和其适合的岗位,然后征求这些被推荐人员的意见后,新部长优先面试这些被推荐人员并在其中优先挑选新干事。之后再由新部长面试确认剩下空缺的干事人员名单。未当选部长的其他部员若未被老部长推荐,可通过参加新部长的面试进入执委会。
然后针对剩下几个问题,我也简单说下我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在“无个人回报”的情况下保持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
首先十分赞同该问题下的某个回答“所以我觉得把大家进学生会部门时的期待落实下来,让学生会有存在感,这种成就是对辛苦付出的人最好的激励。”把学生会的工作做好,所能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我想是一些物质激励所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在学生会建立之初,每一个成功都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第一个”的情况下)
其次我觉得肖天毅与谢江东学长在纲领中谈及的个人激励的部分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比较详细的见解,个人也十分赞同。比如“奖励机制可以考虑荣誉奖励这一类的”、“一些定制的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可以作为很好的礼物”、“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激励机制”、“内部表彰、外部宣传、甚至载入学生会会史/纪念册”等方法,我觉得都十分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从日常工作与举办活动两个方面,部门之间应当如何合作?
在我的纲领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即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从日常工作的角度来说,不同部门之间应该侧重的是“交流”而非“合作”。即各部门需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进度有所了解(个人比较赞同周楷程提出的定期聚餐的看法)。而从举办活动来说,不可否认各个部门有其专有的权责范围,如学术部“负责策划和组织学生学术活动”;活动部“负责策划和组织学生活动及社会实践”;公关部“负责对外的宣传和联络;负责校内学生活动的宣传,与校内各部门的沟通联络”。但可以看到的是其实各部门的权责并无交叉与矛盾。比如一个学术活动,可以由学术部策划,由公关部宣传,由财务处负责预算。而非由学术部下属美编/文编负责策划,下属财务人员负责预算。
三是有关社联权责的问题
“哪些是属于社团的权利和自由?”——个人来看社团的权利与自由即指:在学校章程与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社团能独立而不受干预地基于该社团成员的需要举办活动的权利与自由。
“必要的帮助”指为社团申请经费,场地,设备,赞助,活动策划上的支持与建议等
社团独自举办活动时社联应该起到何种作用?协助审批社团活动。并对需要帮助的社团辅以“必要的帮助”。
社团没有活动时社联又应起到何种作用?收集整理同学对社团意见,对社团将来活动的举行提供建议与参考;负责社团活动的备案与整理;负责社团的申请,注册和解散等
感觉这个和小学发小红花没什么区别啊。
物质花费少,带有表彰流程的奖励内容的本质大致就是发小红花,也确实在很多情况下行之有效,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一个发法
谢谢你的提问!我是大二的候选人,肖天毅。
我先回答“如何在“无个人回报”的情况下保持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这个问题。分成两部分,leader如何自我激励?然后,如何激励member?前面已有不少回答,是从个人角度,给出了责任感、成就感、兴趣几种答案,这些都有可取之处。我的回答分两部分,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
个人激励:
我想补充的是,责任感有两种,一种是为职责负责任,既然担任了leader,在任期内,做应该做的事情,另一种是为信念负责,不管事情有什么阻碍,就是愿意去做,因为秉持着信念,认为这是正确的、有意义的、值得做的事情。我认为这两种责任感,第一种足以“守业”,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但遇到困难和阻碍,会有倦怠、疲惫。第二种可能“开疆拓土”,无论是受到挫折还是取得成就,都能坚定地做下去,甚至做额外的部分,因为是遵循自己信念的事情,认为应该对自己负责,坚持和笃行自己的信念。
对于leader自己,第一种责任感一定要有,才足以承担一份职责。第二种责任感也很需要,挖掘出自己的信念,坚持它,坚持做符合信念的事情,能够长久地激励自己。
团队激励:
每个人最初的动机可能不尽相同,不是每个人都能持久地激励自己。这时候一个良好融洽的团队氛围,也能发挥重要的激励作用。团队建设很重要。和相熟悉的伙伴,秉着共同的信念,去做一件事情,不同于接受上级传达的命令去完成一个任务。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倾诉苦恼互相鼓励。
执委作为“行政”“执行”的主要机构,规模是学生会里最大,与同学沟通交流、与校方交涉也当属最多。但组织要有一定的组织原则、制度乃至文化理念。其实很遗憾,在这一届我看到的这样的组织上的闪光点十分有限。不由得考虑一个问题,在这个初期阶段,组织建设,与我们为民服务的理念与行动间,该如何取舍。如果候选人们如果看明白这两个点之间的tradeoff,不只是对第二届执委,乃至第三届、第四届想必会有积极作用。在此我向所有候选人追加最后一个疑问,如果必须让你做出选择,在主攻组织建设与主攻继续为同学服务和维护权益间,你会选哪个,会优先发展哪个。如果主组织建设,你的出发点在何处?如果主为同学服务,如何走出现在的困境?
对于刘涵委员长的提问,我的回答在我更新的一篇文章里:用行动让理念落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谢谢。
在昨天的答辩中,林海立同学也问了我类似的问题,我在答辩结束以后也和他进一步探讨了这个问题。首先社联部的职能 一是负责社团的申请、注册和解散;二是负责管理社团经费;三是负责社团活动的备案和整理。在现在学校社团数较少,osa还有较充足的资源来直接与社团对接,但随着社团数越来越多,信息的杂乱,活动的繁多,就需要社联部来对其进行统筹,这也是为社团提供的帮助,比如有一百个社团,其中有社团办活动,那么社联就可以根据学校其他活动的日期安排为其提供最佳的时间及场地建议,但并不会干预社团的发展计划,尊重其自由发展的权利。而且我认为日后社联部应该争取到对学校部分建筑设施的使用有直接决定的权利,这样第一条职能就不再会是程序上的繁琐了。另外,我认为社联部也有义务协调社团间关系,统筹社团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同类社团的联合活动项目(联合运动类社团举办校园运动节),这也是社联部为社团提供的帮助。而且社联部也应该为社团提供更多与外界沟通、向外发展的机会。但宗旨有一条,即是社联部是帮助社团发展的,绝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