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推崇的不是等级分数制,而是直接采取绝对成绩值,即直接显示 xx/100 的成绩」
「我的本意是成绩分布必须要真实,采取 percentage grade 就直接反映了自己的真实状态。」
首先,在政策性问题辩论中,指出现有政策制度的不足与提出一个更有效的新的政策同为十分重要的部分,因为没有制度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制度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制度之错,不在于有所缺陷,而在于能够提升却不加改进,而改进的方向往往有赖于批驳者为大家指出,这也是所谓的「建设性意见」。
开头两段文字节选于 《浅谈 GPA》 作者在文后的回复。我想即便采用绝对分数加排名百分比也许不是其作者成熟想法,但分量也不应当只是随口一说,一个微小的点而已。甚至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论述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性是为自己的建议(关于新的制度)做出铺垫,文章的主要论点也应从文章架构加以分析,而非仅仅分析篇幅长短。这只是个人一点小小的意见。
然而原文作者表态, 《浅谈 GPA》 的核心在于指出现有制度不合理性,那么应当以原文作者的表态为准进行阅读理解。
在其后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对我的 《评论:浅谈 GPA》 进行了剖析,得出结论:我没有抓住重点,全文只是在评判其随口举出的例子罢了, 《浅谈 GPA》 的重点在于「现有的评分标准太过严格,太过死板,不够灵活,对学生未能良好引导。」
那么我是否真的失掉了重点,在细枝末节问题上纠结呢?
我在下文中将再次对 《浅谈 GPA》 作者指出的三个不合理因素进行分析,而将只采用从 《评论:浅谈 GPA》 中摘选的方式,不再添加新的内容,
1.「动力」
首先,提升相对实力与提升绝对实力并非完全矛盾,甚至对于大部分同学,提升相对成绩同时也在提升自身绝对实力,只针对不到 10% 的得 A 同学,可能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这个动机的锅理应由 GPA 评价的制度来背吗?所谓对于知识,绝对实力的无限追求的动力只能来自于内心的热爱,而内心的热爱,与分数制或等级制并没有直接关联。 那么这种等级制也谈不上摧毁了人们仅存的最后一丝学习兴趣。
最后,大学教育需要的是什么? 是均衡发展还是专精一门? 的确等级制在限制大家提升绝对实力专精一门的欲望,但是与此同时也让大家有机会去均衡发展,至于哪个更为重要,大家各抒己见。
2.「真实」
第一,绝对真实是可以达到的吗,是有必要达到的吗?
海岸线有多长取决于量它的尺子。等级制是一把衡量的尺子,分数制相较等级制更加细化,因此得出的结果更加准确。但从长期 4 年的时间来看,误差会逐渐缩小,只因一分零点几分的差距,而差了一个等级不会长期反复在同一人身上出现,反零点几分差距提升或者退后一个等级交替出现,其中的误差便因此缩小。
第二, 经济科学专业很不公?
GPA 跨年级,学校,专业的比较意义不太大。假如对于同一个专业课程同学而言,所修的课程大体相同,那么 GPA 给的松或紧并不影响其内部互相比较。 就像同为华科学生,光电专业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同样 GPA 学生在就业市场并不会等同看待,假设经济科学的同学真的如此出萃优秀,那么亦无须担心,市场会调节这个因为「优秀内耗」而带来的偏差。再者,老师手握 0% 到 10% 的自由度,特殊情况下可以给学校提出申请,我觉得这个自由度足以应付目前的状况,毕竟所谓经济科学同学十分聪明,十分优秀并没有在原文中给出证据支持。(我觉得十分热爱经济学不能作为优秀的理由)
3.「公平」
同样的等级制度,只要采用在每一个人身上,便是公平的。毕竟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懊恼的或者窃喜的哪一个。在 4 年时间里,有时懊恼有时窃喜,总的看来,也还算均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作者 《浅谈 GPA》 说自己因为担心影响 GPA 所以放弃了选修 SSE 的 Calculus,希望自己能够专心追求学问,不再受分数困扰。Man is born free, while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只要成绩存在,你就很难摆脱他的影响。
结语:
无论是「公平」抑或「真实」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在评断一个制度是否公平,是否真实时应当给予一个参照物,将参照物拿去而指责一个制度不够公平,不够真实,既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可以皆错,在上文 《评论:浅谈 GPA》 中,我认为作者是将百分制与 percentage grade 作为参照物的,因此行文提及大量两者之间的互相比较,作比较只是论证手法工具,然而终究目的论点是反驳 现行制度 不够真实,公平,驱动力不足的观点。
Anonym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