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三国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启示与教训

宏观经济学考试终于结束了,我也终于有精力来写一下这篇读后感了。说是读后感,其实是以故事为主,心得为辅。

《三国演义》大家都很熟悉,该书将诸葛亮描绘成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秘人物,他的出现昭示着天下三分,他的去世则预言了蜀国乃至三国时代的迟暮。除了“借东风”和“七擒孟获”之外,罗贯中将最大的笔力用于叙述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的故事。在小说中,诸葛亮面对着强敌司马懿,凭借其恐怖的战术能力,始终占据着上风;然而,由于他操劳过度,在”克复中原“的战略目标未能完成之时,他便于五丈原军中病逝了。读到这里,很多读者都为之扼腕,深觉如果诸葛亮没有去世,蜀国将是最后的胜利者。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真的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顺利吗?

不,小说毕竟是小说,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经历了许多曲折,有失利也有胜利,然而总归不是一帆风顺的。诸葛亮北伐,以第四次最为激烈,也最为精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经过。

在叙述这次战役之前,首先有必要讲一下蜀、魏两国的形势。

建兴七年,诸葛亮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武都、阴平二郡,这两个地方离魏国的陇西五郡很近,尤其是武都:如果从这里进攻,出了祁山以后面对着的就是陇西五郡中的两郡:天水和南安。可以将该地形想象成一把扇柄朝南,扇身朝北的扇子——扇柄的底端是武都,扇身与扇柄的连接处是祁山,而扇身(也就是较为平坦处)是陇西。诸葛亮在建兴七年打下了这两座郡县,为第四次北伐提供了跳板。在这之后,诸葛亮劝农讲武两年,为北伐做着准备工作。

魏国方面,建兴七年的失败导致魏军的防线出了问题:原本武都、阴平是可以作为一只打入蜀国内部的拳头,在诸葛亮出军时作牵制用;而现在,这两座郡县一丢,魏军就只能在平原地区布防,兵力变得分散了。此时陇西的羌族、氐族也在不断骚扰魏国边境,令魏国很是头痛。然而,魏国相比蜀国有一大优势——将才。能担大任的蜀国指挥官只有诸葛亮一人,能称得上是猛将的只有魏延;而魏国的指挥官有曹真、司马懿,武将有雍州刺史郭淮和一代名将张郃。

此外,魏国的兵力比蜀国多,而且以骑兵为主,在平原地区的攻击力很强,诸葛亮在出祁山后必须与魏军在陇西平原交战,这对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步兵是很不利的。

因此,关键就在诸葛亮能否以弱敌强,在陇西击溃或歼灭大量魏军。

诸葛亮面对着的是人才、人数、战略上的巨大劣势(《三国志》载:“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而战略目标又定得极高,这简直是一场没法打的仗!

但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看上去打不了的仗,他可以想办法去打,而且打得好,打得妙。

建兴九年,诸葛亮大举进攻祁山,用木牛和船只运粮。这时魏国大将军曹真病重,魏明帝便将西边的防务全部授予司马懿决断。司马懿立即率领主力往西直奔祁山,留下费曜、戴陵等人率众四千留守上圭。上圭在祁山的东北,而祁山是蜀军进攻的咽喉要道。显然,司马懿想在蜀军进入陇西平原之前就将他们堵在山里。然而,诸葛亮却下令分兵,部分兵力继续攻打祁山,自己率领主力迎战司马懿。为了让司马懿不请自来,他绕开了魏军的行军路线,直接进攻上圭。司马懿便慌忙前往上圭救援。

司马懿还没到,诸葛亮就已经与费曜等人遭遇,将他们打败。诸葛亮知道上圭是魏军的后方基地,便派兵就地割麦,将上圭的小麦全部割尽。这样一来,魏军的粮草就出了大问题;而蜀军则得到了粮草补充,作战能力更持久了。

司马懿来到上圭,集中兵力据守险要之处,并让牛金带领轻装骑兵引诱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不上他的当,在两军刚一接触之后便下令退军。司马懿在后面紧追不舍。

追到了祁山,张郃建议司马懿就地固守,同时出奇兵包抄蜀军的后路,动摇蜀军的军心,让他们自行撤退;司马懿不同意,他一定要在祁山歼灭诸葛亮。我认为,司马懿有他自己的考虑,他认为诸葛亮的目标是陇西五郡,如果不能给诸葛亮以沉痛打击,诸葛亮就有可能继续出兵骚扰魏国边境。于是,司马懿继续追击,终于在卤城追上了诸葛亮。

然而,他一观察周围地形,便发现诸葛亮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盘棋有多大呢?《晋书》载:“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意思就是诸葛亮在卤城设下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他将主力布置在南北两座山上,同时截断了水道。诸葛亮的意图很明确:你司马懿走到这一步,死定了!

诸葛亮这一盘棋分为三步:第一步,出上圭割麦,使魏军粮草供应出现问题,同时吸引司马懿与自己接触;第二步,不在魏国地盘与魏军主力交锋,而是引诱魏军至他们无法正常战斗的地方将他们包围;第三步,歼灭。可以说,诸葛亮这一盘棋环环相扣,把司马懿下晕了。司马懿的想法是:以蜀军的兵力不可能歼灭人数占优的魏军,因此蜀军是来攻城的,不是来和魏军打野战的,他们不攻城就说明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攻城了,诸葛亮不敢与他交战更让他相信了自己的判断,结果中计。

司马懿毕竟是司马懿,他没有选择突围。一突围,部队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进而失去指挥,被各个击破。于是他采取了登山掘营,凭险据守的方式,想要跟诸葛亮耗下去,直到蜀军的粮草吃尽。

但是这时,魏军起了内讧。监军贾栩讽刺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您怕蜀军就像怕老虎一样,不怕天下笑话吗!)“许多将领也纷纷请战,司马懿很为难。

五月辛巳,司马懿顶不住众将给他的压力,终于决定突围。他派张郃进攻南边的王平,自己率军进攻诸葛亮。诸葛亮分兵三路,令魏延、高翔、吴班出战。此地多丘陵,魏军的骑兵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蜀军的步兵倒是占了个便宜;结果张郃猛攻王平不下,这边诸葛亮已经击破司马懿,打进了魏军的大营。魏国方面被打得溃不成军。据《汉晋春秋》记载,这一战,蜀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意思就是——蜀军的战利品有:三千颗魏军军官的人头,五千副铠甲,三千一百张角弩。须知,军队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铠甲穿,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角弩那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东西都是发给低级军官的。低级军官尚且阵亡如此之多,那么普通士兵呢?如果以一个军官指挥五个士兵来算,魏军至少有两万多人被歼灭。司马懿在这一战后大伤元气,带着残军逃跑,一口气逃到了祁山大营,他才关起门来据守。

这一仗可以说是诸葛亮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他以劣势兵力,步步诱敌,直到反客为主,击溃魏军。司马懿虽然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但是他在被包围的同时还能够清醒过来,不主动出击,而是采取高垒深沟的战术等待时机突围,也是非常明智的。最后魏军惨败,并不能说完全是司马懿的过错。

诸葛亮原本以为他可以一举占领陇西,然而这时天开始下起了大雨,负责粮运的李严写信给他说,军粮可能供应不上。诸葛亮给了他三条计策,让他看情况采用。结果李严捣鬼,他本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却选择了写信让诸葛亮退军。这时,魏军将领郭淮恩威并施,从羌族人民那里借来了大量的粮食,魏军的粮草又有了保证。诸葛亮只能撤退。

司马懿看到诸葛亮要撤退了,下令让张郃追击。张郃认为”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意思就是撤退的军队必然用最精锐的部队断后,不能跟他们硬拼。但是司马懿下了死命令让张郃出击,张郃无奈出击,结果在木门道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蜀军从高处向下射箭,一时间万箭齐发,张郃膝盖中箭,不久伤重身亡。这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次战斗,射杀了”五子良将“之一、”料敌机先“的张郃,也算是一次巨大的胜利。司马懿为什么要让张郃追击?或许是他认为蜀军连续作战,已经相当疲乏,因此才可以追击吧。也有阴谋论者提出,司马懿让张郃出兵,是要借诸葛亮的手除掉张郃,因为在卤城一战时,许多将领纷纷请战,张郃很可能也在其中,甚至是挑头的;魏军大败后,司马懿就已经对张郃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而且,司马懿內忌外宽,心狠手辣,这也符合他的个性。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他的真实意图谁也不知道。

回到汉中,诸葛亮发现李严故意怠慢运粮,向后主上表,将李严贬为庶人。第四次北伐就此结束,虽然蜀军歼灭了大量魏军,沉重打击了魏军的士气,但是没有取得任何决定性战果。

回过头来仔细看看,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此处讲的是如何与人斗争,除了打游戏,诸位平时用不着):

第一,做事之前要摸清对方的意图,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诸葛亮知道司马懿诱使他出兵,所以他不出战;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要他突围,所以他不突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策略,即:“我绝不落入人家给我的选项中!”

第二,做事的过程中要留心周围环境的变化,有时候自己的优势处在另一种环境下就会成为劣势,比如魏军的骑兵在陇西平原可以说所向披靡,但是在祁山崎岖的地形上就移动迟缓,战斗力锐减。

第三,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是斗争哲学的基本点。司马懿率重兵想要堵住蜀军,诸葛亮知道后并没有应战,而是趁着上圭守备空虚便直接进攻,将司马懿打了个措手不及。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这次战役的个人思考。以后我可能还会写一些读《三国志》的心得,当然主要是以故事为主,心得为辅,希望诸位支持。

无极 魏

About 无极 魏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guest
4 评论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名字还没想好
名字还没想好
8 years ago

分析战争问题有地图可能更方便。

Anonymous
Anonymous
8 years ago

下次我会注意的。

Amie Ting
8 years ago

在学校就打开网页了。。。
用户体验啊,啧啧啧

Alan Chen
管理员
8 years ago
Reply to  Amie Ting

吐槽请前往 关于界面

关于访问慢甚至有时无法访问这点,我们也很无奈。一是因为众所周知的中国网络问题,二是因为我们穷。

如果您有兴趣捐款请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