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峻之乱考

太宁二年,苏峻与各路流民帅一同平定王敦之乱,被封为邵陵公,逐步踏入东晋政治高层。可仅隔三年,苏峻于咸和二年将一万精兵与祖约联结反叛,攻陷建康,烧杀掳掠。《晋书》有载:“遂陷宫城,纵兵大掠,侵逼六宫,穷凶极暴,残酷无道。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逼令担负登蒋山。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 ,可见苏峻当时对待建康士民毫无怜悯之心。然而,三年前苏峻对建康可谓是忠心耿耿,到底是什么促使苏峻对待建康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本文接下来对苏峻所属的流民帅身份进行探讨,并分析同时期其他流民帅的行为,以期对苏峻的反叛得到一个政治上的解释。

首先,何谓流民帅?字面意思上讲,即为“流民的统帅”。流民帅起于八王之乱时,到永嘉之乱,更是大量出现。流民帅的有自立、也有被推举的,其背景也是错综复杂。如苏峻之乱结束后不久被诛杀的郭默,“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 ,是自立的;郗鉴是被推举的,“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 。那什么是流民呢?流民是否和史书上反复出现的“乞活”相等同?乞活起于并州,但流民不仅来源于并州。《宋书》有载:“寻值关陕不守,康与长安徙民张旴丑刘云等唱集义徒,得百许人。驱率邑郭侨户七百余家,共保金墉城,为守战之备。时有一人邵平率部曲及并州乞活一千余户” 。其中的“长安徙民”、“邑郭侨户”、“并州乞活”均表明了流民的不同来源,可见,乞活并不等同于流民,流民也不仅仅来源于并州。流民的主要来源,可以从东晋侨置的州郡略窥一二。淝水之战前,东晋共有兖州、青州、益州、幽州、并州、司州、冀州七个侨州,这或许反映了流民的来源地。此外,流民帅往往兼领或是自立为侨州中的刺史或太守一职。“坞主张平自称豫州刺史,樊雅自号谯郡太守,各据一城,众数千人” ,“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陈留太守” ,相比于朝廷的授职,或许流民帅的自号能准确的体现他们起兵的地点。简言之,流民和流民帅主要来自原属西晋但当时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统治的区域。流民原属西晋,并不代表着他们对东晋也具有同样的忠诚。在战乱中,流民的行为不会被所谓的忠诚所左右,由“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 可见流民时常更旗改帜。东晋政权对这些北附之民并不能完全信任。

其二,流民帅大多出身低微。魏浚、李矩为小吏出身,陶侃为溪人 ,苏峻曾被推举为孝廉已算其中出身高者了。在东晋门阀制度下,门第的高低决定了其政治地位的上限。据周一良先生文章《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之对待政策》所述,南渡的北方士族把持了绝大多数的尚书令、仆射、尚书、刺史等高级行政职位,南方士族鲜有担任以上职位的。 士族之间的政治权力划分已经如此鲜明,对于本就出身低微的流民帅而言,通过常规途径在政治上获得话语权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在这样一种政治权力被垄断缺乏上升空间的情况下,流民帅更偏向于保持自己在地方上的独立性,他们往往不接受朝廷征召或是拒绝“内辅之职” 。与苏峻同一时期反叛的郭默,被征为右军将军时,曾言:“我能御胡而不见用。右军主禁兵,若疆场有虞,被始出征,方始配给,将卒无素,恩信不著,以此临敌,少有不败矣。时当为官择才,若人臣自择官,安得不乱乎?” 以表达自己“乐为宿将”的愿望以及被征召入建康的不满之情。战功赫赫如陶侃也曾遭受过明升暗降的征召,《晋书》记载:“王敦深忌侃功。将还江陵,欲诣敦别,皇甫方回及硃伺等谏,以为不可。侃不从。敦果留侃不遣,左转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以王广为荆州” ,若不是周访相助,陶侃甚至要被杀身亡。无巧不有,苏峻之乱的导火线也恰恰是苏峻不受征召。庾亮“遂下优诏征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以弟逸代领部曲” ,苏峻固辞不受。最终双方矛盾激化,以苏峻叛乱失败告终。在这两次征召中,发起征召者均为士家大族的头面人物——琅琊王氏的王敦和颍川庾氏的庾亮;被征召的均为出身寒族且手握重兵的流民帅——时为荆州刺史的陶侃和手握万余精兵的苏峻。可见,在政治上握有实权的士族忌惮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流民帅,一旦发觉对方有不受己方控制的苗头——陶侃功高势大和苏峻招亡命之徒,便急不可耐地想通过征召来剥夺流民帅的兵权。哪怕是对待同为士族出身的流民帅郗鉴也是如此——“永昌初,征拜领军将军,既至,转尚书,以疾不拜” 。就任尚书一职,意味着失去兵权,失去所能倚仗的军事力量;这对于出身于下等士族高平郗氏的郗鉴来说,也是不利的。

被征召,是东晋流民帅的普遍处境。流民帅收到征召后,根据自身的利益考量,或接受或拒绝抑或是半接受半拒绝 。从郗鉴、陶侃以及苏峻受到征召的处境可以看出,“征召”往往是士家大族为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阶级地位所做出的举措。毕竟,大部分流民帅出身于寒族甚至是蛮夷(如陶侃为溪人),与士家大族的利益相冲突。并且,流民帅在江淮之间广设坞堡、掌握重兵,对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产生威胁;士家大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自然要想法设法削弱、掌控流民帅。“征召”就是其常用手段。对于流民帅而言,征召未必是件坏事只要其仍能掌控兵权。如郗鉴,接受征召平定王敦之乱,由此平步青云最终位列三公。又如刘遐,接受征召,以功封泉陵公 。可若是流民帅自身势力发展超过士家大族所容忍的范围,再加上双方之间的猜忌,平衡就会被打破,矛盾也因此产生。战乱,也因此产生。

学生以为,苏峻之乱是流民帅与士家大族不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的集中体现,也是双方势力相互猜忌和不信任感的集中爆发。《晋书》有载:“峻素疑帝欲害己” ,“峻又多纳亡命,专用威刑,亮知峻必为祸乱,征为大司农” ,又云:“庾亮将征苏峻,访之于导。导曰:‘峻猜阻,必不奉诏。且山薮藏疾,宜包容之。’固争不从,亮遂召峻” 。先是,苏峻担心朝廷会加害于他,因而不断收纳亡命以扩充实力;其后,苏峻不断膨胀的实力引起了庾亮的担忧,期望用“征召”来削弱其实力。本来苏峻就对朝廷怀有戒心,“征召”一来更是激起了其怀疑之情;起先苏峻并不想叛变,上表称“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讨胡宼。今中原未靖,无用家为,乞补青州 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 冀望申请外调到边境建功立业。可惜的是,这恰恰戳到了庾亮的痛点——苏峻现已势大,若是再在边境收复故土建立声望,恐怕再也无法掌控。对苏峻那逐渐膨胀且无法控制的实力的担忧已经全全占据了庾亮的思绪,庾亮拒绝了以王导为首的朝中大臣暂不征召苏峻的建议。当是时,庾亮与苏峻之间的不信任感已经到达顶点;所缺的只是一个宣泄口罢了。根据《晋书》记载,正当苏峻踌躇不决时,庾亮派使者讽喻苏峻 ,这对苏峻莫不是极大的侮辱;事已至此,双方都无挽回的余地。苏峻想避免冲突保全自身,庾亮想掌控苏峻,双方没有一丝妥协的余地;再加上重重猜忌和怀疑,苏峻叛乱已是不可避免。

此外,苏峻叛乱时,诸流民帅的态度也非常耐人寻味。陶侃,虽被推为义军盟主,但对温峤言:“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 而且,苏峻咸和二年十一月起兵叛乱,陶侃咸和三年五月才同温峤、庾亮会合。此后战不利,陶侃欲西归,曰:“使君前云不忧无将士。惟得老仆为主耳。今数战皆北,良将安在?荆州接胡蜀二虏,仓禀当备不虞,若复无食,仆便欲西归,更思良算。但今岁计,殄贼不为晚也。” 从陶侃拖延的时间长度以及不满言论来看,身为流民帅的陶侃对于帮助庾亮、温峤等士家大族抵抗苏峻是不满的、不情愿的。郭默,对于抵抗苏峻也没有出尽全力,“峻遣韩晃攻默甚急,垒中颇乏水,默惧,分人马出外,乃潜从南门荡出,留人坚守” 。祖约,与苏峻勾结反叛,“命逖子沛内史涣,女婿淮南太守许柳以兵会峻” 。郗鉴,流民帅中最积极抵抗苏峻者,先是“鉴闻难,便欲率所领东赴。诏以北寇不许” ,俄而“军骑将军郗鉴遣广陵相刘矩帅师赴京师” 。至于其他流民帅,《晋书》中没有笔墨提及。郗鉴身兼顾命大臣和士族双重身份,自然是最为积极抵抗苏峻。祖约、陶侃均愤懑没有顾命大臣的身份,祖约从苏峻叛,陶侃则是初期消极合作。郭默实力最弱,但没有竭尽全力去抵抗。并且,《晋书》中所载的义军,除去郗鉴所领的徐州外,其余侨州均不见于史书中。连一向与东晋政权不合的三吴地区都出了万余义兵 ,虽然其间有石勒率军南寇导致北方战线吃紧的原因,但是各侨州不发一兵一卒支援建康未免不合身为臣子的本分。将以上信息综合起来,或许绝大多数流民帅对东晋政权秉承着中立甚至是敌对的态度,期望苏峻的叛乱能带给他们不小的利益。

相比于流民帅的不合作,士族则积极很多。咸和二年十一月至咸和三年九月,《晋书》中记载带兵驰援建康的将领绝大多数为士族出身,如桓彝、司马流、温峤、王愆期、虞冰、羊曼等等 。鉴于苏峻一方将领均为流民帅,建康一方将领大部分为士族,或许苏峻之乱可以被视为一场东晋内部部分流民帅与士家大族为争夺政治权力而发起的一场战争。绝大多数流民帅的默不作声,或许正反映了他们对士家大族的不满和对苏峻的默默支持。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能摒弃前嫌共同抗击苏峻也间接体现出苏峻之乱威胁到士族的核心利益。相比之下,王敦之乱仅仅是一场士族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战争。

苏峻之乱,与长期以来流民帅在政治上被打压被边缘化的处境密不可分。以晋明帝逝前诏命的顾命大臣为例,西阳王羕为宗室,司徒王导为士族,尚书令卞壶为士族,车骑将军郗鉴既为士族亦为流民帅,护军将军庾亮为士族,领军将军陆晔为士族,丹阳尹温峤亦为士族 。七名顾命大臣中竟无一人为“单纯的”流民帅出身。论功劳,郗鉴在王敦之乱中并不比苏峻大 ;论势力,郗鉴也比不过陶侃和祖约;唯独论门第出身,郗鉴是高于他们的。借顾命大臣这一斑窥全豹,不得不说士家大族在政治上只承认有共同利益的“自己人”,他们并不接纳流民帅。因而,陶侃、祖约对未成为顾命大臣的愤懑,苏峻担忧被东晋政权所害都不是没有来由的。当拥有重兵的流民帅没有与之相称的政治地位,相反地,是一直被排挤、被边缘、被打压,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轻则消极合作,重则起兵反叛。

当然,流民帅在政治上不受重用除却门阀政治以外,还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如大部分流民帅不是起先就从属于晋元帝司马睿的势力,部分流民帅反复无常没有忠诚可言,朝廷无权管控流民帅的军队等等。但仅从学生前文论述来看,苏峻之乱是由士家大族长期以来对流民帅的打压所导致的反弹。此外,最后东晋被流民帅出身的刘裕建立刘宋政权所取代,但士族门阀制度仍然支配着朝政。或许这间接反映了在发生多起流民帅与士家大族冲突后,双方已经相互妥协并找到了共同利益。

Ted

About Ted

Ted 胡说 八卦 脑洞大开 经济学 跑步 电影 空调 陆沉 围城 吕归尘

guest
2 评论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杨威利
编辑
6 years ago

流民帅是了解东晋历史的一个好题材诶。
不过比较好奇为什么选了苏峻这样一个人物。

Anonymous
Anonymous
4 years ago
Reply to  杨威利

“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近日读史发现苏峻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